新春佳节即将到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国内外复杂的粮食市场形势,粮油产品市场供应备受关心。在1月12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对粮油市场保供稳市热点问题进行了解析。
从90%到98%:企业入市活跃,秋粮购销两旺
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比重的四分之三,被称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当前,南方地区秋粮收购已近尾声,旺季收购将于1月底结束。东北地区仍处于秋粮收购高峰,预计旺季收购4月底结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目前,我国粮食收购总量处于正常水平,市场购销活跃。新粮上市以来,市场行情较好,农民售粮较为积极,企业和经纪人入市踊跃,特别是玉米购销两旺,收购进度快于上年。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5日,我国粮食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1亿吨,同比增加500万吨。从收购情况看,市场化收购比重达到98%,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从今年秋粮收购看,优质优价特征更加突出。当前,主产区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每吨2796元,粳稻每吨2802元,玉米每吨2560元,大豆每吨5250元,黄华占、丰两优等优质中晚籼稻,以及稻花香、长粒香等优质粳稻价格均高于普通品种每吨200元左右。”秦玉云说。
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种粮农民主动对接市场,一些农户在卖粮前会多方搜集市场信息,过去“集中售粮”的情况逐渐转变为适时适价售粮,售粮期有所拉长。“互联网+收购”的顺势推进让“预约售粮”得到推广,农民售粮等候时间缩短,收购现场秩序良好。特别是,政策托底作用有效发挥,避免了农民“卖粮难”的出现。
“目前东北地区仍处于收购旺季,农户手中余粮仍然较多,我们将继续落实好收购政策,引导农户均衡售粮、企业理性购销。”秦玉云提醒,节后气温将较快回升,霉粮坏粮风险也将增加,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存粮质量情况,及时整理晾晒,适时出售余粮,防止粮食变质。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粮食安全要谋当前,更要谋长远
随着百姓消费需求升级,能否用更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饭碗,不仅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让“米袋子”多装“优质粮”,展现着大粮食安全观视野下“数量”和“质量”的辩证法。优质粮食工程因此应运而生。
2017年以来,中央、地方财政和社会累计投入超过815亿元,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建设,各地聚焦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项目,有力推动了优质粮食工程项目落地见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各地重点实施9238个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其中已开工建设8888个、完工7798个,开工率96.2%、完工率84.4%,除2020年项目,其他项目均基本完工或进入收尾阶段。
在浙江湖州,通过扶持培育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粮食企业解决了仓容不足的痛点,粮库解决了储备粮轮换亏损的问题,粮食生产收储从以前“农民种植什么,粮库就收储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模式,在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储备优化、企业盈利、政府减亏、消费者获益的“五方共赢”。
随着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由点及面、全面推开,一大批骨干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一大批特色园区集聚集约发展,一大批区域品牌形成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实现了粮食增产与提质并重,成为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
从高库存到紧平衡:市场预期稳,保供能力足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多措并举确保了粮油供应,守住了粮食安全,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还有很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大宗农产品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等等,都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察局局长钟海涛说。
秦玉云介绍,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同时,企业和农户主动存粮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商品库存创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上年同期的3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去年开展的两次农户存粮专项调查均显示,农户手中存粮较常年有所增加。商品库存在供应市场需求方面反应更为灵活,在全社会总库存维持高位前提下,我国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持有效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秦玉云介绍,近期,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从近10年情况看,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进口粮食陆续到港,对国内市场形成有效补充。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粮油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建议消费者采购年货时按需适量购买,避免大量购买超期存放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浪费。”秦玉云说。
来源:光明日报